9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新闻发布会第五场:聚焦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湖北日报:“十四五”时期是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期,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期间武汉体育强市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和突破性进展?谢谢。
全民共享“运动红利”。全市新改扩建30个城市体育公园、208个社区体育中心,新增4个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17平方米跃升至3.21平方米,形成了市民举步可及的“12分钟体育健身圈”。五年来,年均举办市、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等赛事活动2000余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突破48.6%。
竞技赛场“多点开花”。第十四届全运会获8金4银6铜、杭州亚运会获8金2铜,均创历史最佳。巴黎奥运会上,郑钦文勇夺网球女单冠军。江大女足蝉联女超“五连冠”并于2025年首夺女足亚冠冠军。26个青训重点项目、210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04个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人才根基不断夯实。
体育产业“质效双升”。2024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达95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2%,体育产业增加值达43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531亿元,较“十四五”初期增长近50%。
品牌赛事“串珠成链”。世界斯诺克武汉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等顶级赛事落户。“春有汉马、夏有渡江节、秋有武网、冬有冰雪季”,全年运动热潮不断。2025武汉马拉松关联产业直接创造9.75亿元经济价值。
中新社:东湖是武汉市的一张金名片,请问在武汉市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东湖风景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做出了哪些成绩?
东湖正逐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名湖和市民游客喜爱的人民乐园。2024年,东湖风景区接待游客2550.48万人次,重大节日接待稳居全国同类景区前列,湖北省博物馆、武汉欢乐谷、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牢牢占据全国行业排头兵地位,东湖海洋乐园、东湖落雁景区、东湖之眼等年接待量破100万人次的收费景区和文旅项目达10个,成为武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持续开展系统治理,东湖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达到近40年最优,获评“全国示范河湖”“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品文化”成为武汉经典旅游线路,跳东湖、凌波门成为全国性网红IP。东湖樱花园位列2025全国十大赏花类目的地榜首,成为世界级赏花胜地,35天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湖北省博物馆三期建设成为国内博物馆中的“顶流”,编钟乐舞演出堪称国内演艺“常青树”,越王勾践剑毛绒玩具等成为文创界“新宠”。
与阿里团队合作打造武汉市首个文旅元宇宙项目“东湖樱花元宇宙”,被中国信息协会评选为“2025数字城市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成立区级创投平台公司,引进全球独角兽黑芝麻智能,无人驾驶载人飞行器、无人驾驶智能游艇先后上线。
未来,将以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加快推进阿那亚国际新景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把世界名湖、人民乐园的金名片擦得更亮。
九派新闻:今年,吉庆街、江汉路双双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加上2023年获评的黎黄陂路,江岸区成为全省拥有国字号旅游休闲区最多的城区。最近总是刷到网友晒的巴公房子打卡照,特别圈粉。想问问“十四五”期间,江岸区是怎么让老建筑“活”起来、让文化旅游业“火”起来的?有哪些好玩的项目,能给市民和游客推荐推荐?
以中山大道文化旅游轴、沿江生态景观轴为引领,精心打造黎黄陂路、青岛路等21条特色街巷,“一片一策”推进“八七”历史博览区、三阳设计互联区、青岛路文化体验区等6个片区建设。
坚持保护第一。汉口历史风貌区拥有177处文物、153处优秀历史建筑和62处特色里分。对历史建筑,每一道门、每一扇窗都严格遵从保存原材质、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四原”要求,最大限度保护建筑肌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八七会议会址、旧居等9处革命文物建筑修缮和维护。打造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处红色场馆,形成“中央在武汉”系列革命文物群。2024年,共吸引500万人次参观研学。
2024年,汉口历史风貌区接待游客3900万人次。在江上,丰富游船体验,有“知音号”“长江荣耀号”“古琴号”等15艘特色游船,已接待游客123万人次。今年年底,“长江星耀号”将焕新升级。在岸上,武汉天地、吉庆街提档升级,成为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精准把握年轻人的打卡需求,引进234家首店。2024年,江岸社零额规模突破826.7亿元,较2020年增长71.1%,规模从全市第6上升到第2。
武汉台:文旅融合是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请问市属国有平台企业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亮点成效?
深挖“知音文化”“红色文化”基因,推动静态文化转化为生动体验。打造的《知音号》是一本“漂浮的城市历史书”,原创的沉浸式文娱演出《保元风云》,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推出的长江研学、城市漫游等精品文旅线路,实现“文化可感、旅行有忆”。
着眼文脉赓续,把“老建筑”变成了“新地标”。在汉口历史风貌区,大家既能在风貌安坻酒店、巴公邸酒店感受老建筑的韵味,也能在保元里、民众乐园打卡新潮玩法。
聚焦品牌塑造,把“文旅产品”变成了“城市名片”。两江游览、夜上黄鹤楼这些项目常年霸占武汉热门景点榜,屡登央视、频获关注。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等国际赛事让“赛事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央广网:近些年来,光谷的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灵笼》《贪吃蛇》等一批火遍海内外的IP作品,极大提升了武汉的文化影响力。请问光谷创意产业园“十四五”期间是如何帮助入驻企业发展并助力文化强市建设的?谢谢。
光谷创意主要从生态构建、空间支撑、人才保障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服务企业超500家,其中文化类企业占比超85%,既培育出微派网络、艺画开天、两点十分、麦塔威等大企业,也集聚了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文创团队。打造开放共享的IP创作交流空间,同时引入“光谷书房”,整合资源,激发创意。通过“楚才回家”、产业专场招聘等活动,为企业输送创意设计、IP运营人才。
园区搭建“AIGC视听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缩短IP落地周期;引入“湖北省网络游戏预审中心”,为IP研发提供全程护航;联动职能部门搭建“政策直通桥梁”,助力企业精准对接扶持资金。
园区企业打造的“花Young武汉”文创市集、江汉路沉浸式光影秀等“城市文化打卡场景”,推动IP深度融入市民生活与文旅消费场景。两点十分团队在湖北省博物馆打造的VR项目《穿越青铜纪》,1:1数字复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形成“文化体验—消费转化—产业增值”的良性闭环。


